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杂志导读

佛教“六和敬思想”对现代企业“团队合作”的启示

人们喜欢拿和尚说团队,但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寺庙中是如何看待团队精神的。例如,对于被奉为团队合作典范的“唐僧团队”,就存在误解。很多人将“西天取经”作为这个团队的目标。实际上,西天取经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他的目的在于把印度佛经取回来,翻译、整理,之后再寻找到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取经只是整个过程当中的一个环节。就好比企业当中有生产部、市场部、销售部之分,各个部门需要互相合作。如果产品只是生产出来了,而没有最后销售出去、回收货款,这能算是实现目标了吗?我想,每个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各部门之间互相扯皮,甚至冲突的情况,原因大概都与此有关。
要真正地了解“六和敬”的实质内涵,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和敬”的概念。“和敬”是之于自己和他人两个方面来说的。所谓“和”,就是“外同他善”;而所谓“敬”,则是“内自谦卑”。   
“六和敬”思想具体说来:

一、 见和同解
见,即是意见、见地或见解。见和同解,就是要在思想上、观念上保持高度的统一。在认识事情的方法上,寻求同样的见解;对一套思想、理念,寻求一致的解答方式。企业员工共事,同事能够和合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求所有同事在见解上、思想上,保持高度的统一。只有所有管理层和员工在思想上、观念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企业的力量才不会分化。否则,每个成员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想法,大家各执己见,自以为是,那么,这个团体也就难有安宁、不能清净,也必将导致整体的精神涣散,不能有所作为。
如果出现不同见解的情况,有时候宁可另外再建立一个企业,而不要在一起共事。因为,见解不统一的人在一起共事,彼此就有可能互相妨碍。既然大家同在一个公司工作,就应该处处为公司利益着想。一个企业就等于一条船。如果大家不协调,就无法保证船只顺利前行。
有了冲突怎么化解,放弃自己的成见,与众生建立共识,就和睦了,所以现在很多大德认为六和敬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见和同解。
起心动念不要想自己,做到无我,才能把成见放下,才能修随喜功德,才能修恒顺众生,这样才能做到六和敬。

二、戒和同修
“戒“就是义,义就是循理,大家在一起生活,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合情、合理、合法,团体才能有秩序,不紊乱。人人都守礼守法,世界就和谐了!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人人依此自我衡量,反省、忏悔、改过,只要求自己守规矩,不要求别人,人人都能自律并包容他人,这个团体当然和合。
正所谓“依戒得定,依定开慧”。
中国人喜欢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寺庙中“规矩”就是戒,是所有僧人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和行为规范。所谓“戒和同修”,就是遵守共同的制度和规约,在共同组织框架、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之下,共同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行为、形体行为和精神行为。   
《西游记》里有一个“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为避免师徒遇袭圈地化界。如果把这个圈定移植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我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上也划出一个“界”,那么,其结果又将如何呢?这个无形的“界”能保证我们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安全吗? 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我们选择这个抽象的“圈定”,进而能够以此而“非礼勿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思”。那么,完成个人修养的神圣化过程也就开始了——我们进入了一个规范化的“修正”程序。于是,这个非具象的圈定就成了遵行者的道德行为规范。 宗教意义上的“戒律”也是一种“界”,就像孙悟空为唐僧、猪八戒和沙僧画出来的,具有保障能力限制。   
佛教制订戒律,在寺院管理上的目的、用意和作用,与现代企业管理制订规章制度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能够保证组织的良性运作。只是,在根本原则上,佛教除了保证寺院管理的有效性之外,还在于保障生活在其间的人员的自我修正。于此,现代企业可能既不屑,也无能为力;因为,企业觉得:这不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很多企业并不缺规章制度,缺的是对规章制度的共同遵守,为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三、身和同住
“身和同住”。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修。道场的建立是成就每一个共修的份子——目的在此;绝对不是逃避社会责任,到佛门里讨生活的。如果是这种观念,那就完全错了。接受十方供养如何能消!这个罪过是无量的,且要还债,佛在经中讲得很清楚。共住不只是同住在一个道场,如每一个人有一个房间,或像现代生活富裕的地区,一个人还有个套房,这样舒适的生活环境修行能不能成就呢?恐怕一个都不能成就。为什么呢?地藏经上讲:“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人,无始劫以来迷惑颠倒,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恶习气太多、太重了。大家相聚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举一动还像个样子,规规矩矩的,还能守法。如果房门一关,没人看到,就随便了、放逸了,毛病百出了。白天修行,晚上放逸,功行尽失,成就困难了。佛陀大智深知此事。那么共住要怎么住呢?睡通铺啊!晚上都睡在一起。白天、晚上都不可离开大众,睡觉也得老老实实,也得乖乖的,也不可以随便,这是依众靠众的精意。所以寺院丛林,你到寮房(卧室、寝室)去看看,皆是通铺,一个人一个铺位,每个铺盖叠得整整齐齐的,像军队一样;比军队还要严格,比军队的纪律还要好。住在道场,过这样的生活,陶冶人的习气,以戒、定、慧三学改造心行,那才真正称得上修行。在寺院丛林里面,什么人有一个寮房呢?当住持的、做执事的,因为他的事务繁多,他的生活起居不能跟大众一样(大众像学生一样,那是非常规矩的)。执事要办事,替大家服务的,他们才有个小房间。住持的房间叫“方丈”(方圆一丈),房间都很小,并不是叫你住得很舒服,目的是不妨碍大众的精修。还有年岁老的,也单独有房间,生病的也单独有房间。除了这些特殊的,皆是睡广单(通铺)。“身和同住”是这个意思。真正要想修行有成就,即使在今天富裕的社会,不用这个方法还是不能成功。   
丛林清规是僧团的生活规约,是当代三大语系佛教的所有寺院僧团所共同遵守的。僧伽制度通过《寺院规约》,使“六和思想”制度化。制度规定,置身寺院僧团中,大众同住,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首先要杜绝的行为,就是肢体上的直接冲突。
“身和同住”原则地要求僧团内的每一个人各安其分、各守其责(岗位和职责)。也只有如此,寺院管理的运作才能顺利无碍。当然,企业行为也绝不能例外。在工作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这本来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要把这个因工作需求而必然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视作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进而把由此而导致的私愤携带到日后的工作,甚至是生活中,那么,人身的攻击就难以避免了。我们要时时提醒存在着这样的想法的人,我们在工作中存在矛盾和冲突是必然的事情,而且是因为工作而起的,如果大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冲突。所以,不在岗位的时候,要即时消解因工作而带来的冲突和不快,做好及时沟通与交流。而在企业、组织内部,更要建立这样的机制,时时宣传这样的理念,先把工作和生活分开来,不要把工作的不快带到日常的生活中。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工作当中的冲突,工作安排尽可能合理化,从制度和岗位设置上减少冲突的可能——减少因推诿和制约带来的结果。
我们与团体大众相处,与家人相处,必须学会“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仪”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风度、礼节,与大众相处符合礼节规矩,给众生做一个好榜样,这就是“善护身业,不失律仪”的意思。六和敬僧团以儒释道三根为律仪,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三根真的做到了,就是不失律仪。我们跟众生相处,要能够谦让,要肯吃亏。能谦让,则没有高下,没有先后,没有竞争;肯吃亏,则没有争论,如此人人自然能和睦相处。

四、口和无诤
古人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但佛教认为这还不够。所谓“口和无诤”不是讲不要争论,而是说不要做无益的辩论。20世纪中期,著名的藏学家更敦群培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赞同某一个观点,你会寻找到成千上万个论据支持它;如果你反对一个观点,你也同样可以找出成千上万个论据来佐证它。” 如果僧团无法做到口和无诤,而且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找出若干条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而否定他人的看法,进而导致无益的争辩。如此,大家也就无法在语言上寻找到共同的方式。除了不做无意义的争论之外,口和无诤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不能因为一己之私利而去争讼。 林则徐将“慎独”挂在书房里作为自我警策的座右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修正口业、修行语言行为的重要。在佛教丛林规约里,为了避免常住的是非和纷争,在“六和思想”里将“口和无诤”放在第二位,要求大众同住,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在说话时,语气要谦和礼貌,要和颜悦色,不要因恶口粗声而引人不快;更不能因此而发生激烈的争吵,以至于肢体的冲突。口和无诤的理念来源和注解是四摄当中的“爱语摄”,在佛制戒律中的规定则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
这样的语言标准,大致包含有六个: (1)仔细聆听,三思而后言;(2)语音清楚,言辞得体;(3)语气温和,出言诚恳; (4)精练有度,避免晦涩;(5)善巧方便,讲究方法;(6)不扬他过,严守秘密。
一切众生所有的误会、结怨,十之八九都是言语造成的,所谓言多必失。古德说:“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当我们想说话,这个话到口边了,变成阿弥陀佛多好,这个法子很妙。真正做到口和无诤,就是一天到晚见到人就欢欢喜喜念阿弥陀佛;不管人家对我们讲什么话,心里都是阿弥陀佛,心平气和。
一切众生最容易犯的是口业,“口为祸福之门”,善护口业的方法,就从不要讥笑别人,不说别的人过失做起。
惠能大师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为什么?自他不二,性相是一如,他哪有过?过在自己,因为自己有过才看到别人有过。自己没有过,你怎么会看别有人过?别人有过,刹那生灭了不可得,而且是生灭同时,就是不生不灭,一切法不生不灭,哪里还有过?可见得看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有过失。所以诸佛菩萨永远看不到是非,这是我们要深深地反省的。
十善业道中的口四善,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
“不妄语”,就是不欺骗别人,“圣贤之道,从不妄语始”,还有妄语,真心怎么能显露?如何做到不妄语?天天反省改过。过失很多,佛家讲“发露忏悔”,绝不隐瞒自己的过失。可以对人说,愿意对人说,说了之后不再犯。儒家教学也讲“不二过”,过失可以有一次,不能重复,“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过失很重,小而言之,就是挑拨两个人不合;大的是非,挑拨两个国家不合,就发生战争了;还有更严重的,就是破坏僧团、破坏教学,挑拨让学生不信任老师,老师对学生有疑惑,这个罪过比挑拨两个国家战争的罪还要重。“不恶口”,恶口就是话粗鲁,说的话很难听。“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现在的歌舞、影剧,大都是绮语,都在引诱人做杀盗淫妄,这个要背因果责任。
若做到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你说的言辞就安定,安是柔和,定是肯定,进而能达到社会定,世界和平。

五、意和同悦
大家同住一起,必须要做到精神和心理的清净,要用意善良、胸怀坦白,一致行为和认识。要记住“与人乐”而避免“独乐”的做法,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共同庆祝,绝不要为了获得个人的快意而不顾大众,更不能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意和同悦还要求寺庙住众遵守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在思想上保持一致。这样一来,全体住众就能在一个共同的前提下讨论问题,达成认识上、行动上的一致,和睦相处,为共同的目标与成就而喜悦。如果我们将意和同悦用在企业团队建设上的话,同样适用。
意和同悦就是大家在一起共处都能欢欢喜喜,欢欢喜喜的共处比和平共处还要深一级。为什么能欢喜共处?每个人修学相应了、如法了,必定法喜充满,生活快乐,真正是所谓的“离苦得乐”。
修学意和同悦,必须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三业当中以“意业”为主,意清净了,身语自然清净。意善心善,言没有不善的,行没有不善的。所以修行是以意为主,身语是附带的,修身、修语业能够帮助修心。心地真正到清净平等,身业、语业自自然然就像佛菩萨一样的清净自在。
意恶,常见的有贪、嗔、痴、慢、疑、嫉妒、斗争等种种心行,所以把这些错误的观念、思想修正过来,心正了,言语、身体造作自然都正。
仁者无敌,放下对立、分别、执着。
“仁者无敌”,仁是二人,这是指念念能够想到别人,这个人是就是仁人;敌是对立。一个仁慈爱的人,念念想着别人,没有想自己,不与人对立,所以他的心清净。
如果还有分别、还有执着、还有对立,这个人不仁,不仁就是没有慈慧心,仁者是大慈大悲,不与任何人敌对。

六、利和同均
利就是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者是知识上、宗教实践上的佛法之利,必须要有共同分享的意识,决不能私藏私匿,也不能厚此薄彼;否则,就会使寺院内部发生利害冲突,更会因营私肥己的恶习而导致争权夺利的纠纷,最终会影响到僧团的根本利益。
“利和同均”是最重要的一条。利也是指个人的福报,有福报与一切大众共享。我自己只有付出,没有求取,心才清净,才与佛相应。
真正觉悟的人,只有奉献没有求取,心多清净、多自在!真正能这样做,福报就愈来愈大,为什么?自性本具的德能现前了!自性里的障碍清除了。
一切组织团体成员,彼此尊重敬爱,互助合作。
佛家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尊重、敬爱、信任是没有条件的,没有理由的,叫无缘;谈条件,谈原因,那就不是一体,那就错了。
淡泊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念念利益一切众生,念念光大佛陀教诲。
宇宙万物,众生跟我是一体,本来自性是圆满、和谐的,我们今天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跟性德相应,真正学习尊重别人、敬重别人、关怀别人,照顾别人、帮助别人,跟人和谐,跟一切众生和谐,跟天地万物和谐,这多美好!
凡祈愿落实六和敬僧团者,唯真诚发愿,务实力行(老实、听话、真干),方获实益。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冲突大半是由于对资源的争夺。而“六和思想”中的“利和同均”则强调利益的共同分享。这是一个慈悲的、智慧的、和平的、共同繁荣的理念。  
一个健全的团体,法治精神自然是不能缺少的,但是,如果缺乏了共同分享意识,那么,使集团趋于分化或崩溃的致命伤就难以治愈。这里的同均也并非是平均分配,而是指共同分享——分享经历和艰难,分享成就和希望。 ■


上一条: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细化理解
下一条: 加大依法治区力度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城区
相关文章
2016年度广东政府信息公开金秤砣奖评议活动开启
国家一级美术师杨铭仪
横岗:文创产业迎来发展契机
光明新区发展文化产业 奉献文化盛宴
坪山慈善会主办的《坪山慈善》杂志创刊
中国刑事司法制度发展的里程碑——《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发布
杂志分类
大视野第85期
2018年
2017年
2016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热点杂志导读
习李班底夯实 中办国办主力确定(31035)
朱元坤:MFG商业传奇背后的传奇(20464)
国家一级美术师杨铭仪(18441)
关于营生经济学(18377)
中国刑事司法制度发展的里程碑——(18067)
横岗:文创产业迎来发展契机(17474)
坪山慈善会主办的《坪山慈善》杂志(17435)
2016年度广东政府信息公开金秤(17289)
最新杂志导读
2016年度广东政府信息公开金秤(05-28 )
国家一级美术师杨铭仪(05-28 )
横岗:文创产业迎来发展契机(05-28 )
光明新区发展文化产业 奉献文化盛(05-28 )
坪山慈善会主办的《坪山慈善》杂志(05-19 )
中国刑事司法制度发展的里程碑——(10-25 )
关于营生经济学(10-25 )
关于崇德文化话语体系(10-25 )
  • 杂志主办
  • 主管单位
  • 南方大视野介绍
  • 南方大视野理事会
  • 组织机构
  • 资质荣誉
  • 企业文化
  • 南方大视野杂志
  • CCTV(南粤经济)独家运营
  • 影视制作
  • 网络广告传播
  • 人才战略
  • 招聘职位
  • 激励制度
  • 关于我们
  • 新闻动态
  • 合作伙伴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  
    南方大视野 | 百度 | 网站建设 |
     

    联络处:  龙华区和平路御经堂386室   电话:13751426049

    深圳市福田区莲花街道梅岭社区新闻路59路深茂商业中心10A-79C室


    Email:1608591941@qq.com


    网站全程独家策划设计制作:亚网互联